海洋科学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0-09-04浏览次数:2716


  河海大学海洋科学学科始于1958年开设的海洋工程水文专业,2000年获物理海洋学硕士授权点,2005年获物理海洋学博士授权点,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海洋科学硕士一级授予点,2012年获批设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获得江苏省唯一的海洋科学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七。在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并列第9名,评价结果为C+。2018年获海洋科学博士一级授予点。

    1、学科定位与目标

   立足国家海洋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气候变化研究对海洋科学的迫切需要,确立“进军深海大洋,探索学科前沿,服务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强化物理海洋学特色,协同发展海洋环境科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科学前沿问题自主创新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学科优势与特色

   (1)学科历史悠久,体系日臻完善

   1958年我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求的推动下,我校以近海动力学为特色,不断壮大海洋科学学科,现已形成基本完整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海洋科学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多层次人才。

   (2)师资结构合理,综合优势明显  

    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25名教师中88%具有博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8人次入选江苏省级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杰青1人,江苏省海洋中青年科技标兵1人,南京十大科技之星和南京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各1人。师资队伍发展迅速,高层次人才不断引进,尤其自2015年10月成立独立的威尼斯5994至今,已引进21人中青年海洋学家,其中近半数具有国际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或海外学习经历。

   (3)平台类型多样,教学科研支撑得力

   2006年物理海洋学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并被列入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2011年被列入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2014年海洋科学成为江苏省优势学科立项学科。拥有教育部“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民政府“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海岸带滩涂资源开发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已建成大丰、响水、海门三个海洋和气象长期观测站,有力地保证了海洋科研和教学。

   (4)关注全球变化,聚焦区域特征,凸显学科交叉优势

   针对海洋经济、国防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需求,通过学科交叉,充分发挥了已有学科的综合优势,对海洋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如关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预测结果和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的评估结果,被编入《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海平面公报》;研发的灾害性海洋动力过程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由国家防总下发到沿海五省一市48个防汛单位,成为沿海防汛单位防潮抗台的重要决策依据;研发的近海水文环境预报系统,为军队多级海洋水文环境保障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撑。

   (5)服务方式多样,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在服务海洋经济、支撑国防建设等需求的牵引下,具有了“科学探索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应用研究直接服务海洋经济”的明显学科特色。学科在江苏海洋功能区划、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江苏入海河道河口治导线规划、江苏省海堤标准研究、全国河口海岸滩涂开发治理管理规划中,发挥了重大智库作用和科技支撑作用。培养了大量海军国防生,主持了军队科研和工程咨询项目。学科在服务国防和海洋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

    3、人才培养目标   

   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海洋环境认知能力为抓手,围绕海洋科学前沿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独立创新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良好学术道德及国际化视野的一流海洋科学高端人才,为我国海洋强国培养更多兴业英才。

    4、学科方向设置

    我校海洋科学现有气候与海平面变化、海洋波动、海洋环流与物质输运、海洋遥感机理与应用、灾害性海洋动力过程、近海海洋动力学等学科方向,并在近期增设海气相互作用、深海工程海洋学、极地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地球化学等研究方向。

    5、国内外影响

    (1)探索海洋学科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主持完成1980-1988年全国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为沿海各省区市的海洋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至今仍是我国海岸带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的纲领性科学指导文献。主持完成天文潮及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于河口海岸多要素耦合、多尺度嵌套的风暴潮和天文潮耦合预警预报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防办及东南沿海五省一市48个防汛单位。

    (2)以“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与国家海洋局、中科院和海军的业务和研究单位,以及日本京都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美国缅因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一直合作密切,人员互访和学术交流活跃;教育部“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全球防灾减灾联盟成员。

    (3)曾任或现任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1人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人任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人任中国海洋学会理事、2人任海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人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1人任中国海洋经济学会理事、3人任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理事、1人任江苏省海洋学会理事、1人任江苏省海洋经济协会理事、7人任中国海洋学会各分委会委员。

    (4)培养了1000余名海洋领域的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知名海洋研究机构、海洋主管部门、交通、航道和海军系统等。

 

Baidu
sogou